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保教专栏

小教研小班组(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

发布日期:2018-03-21 15:34:30   来源:月亮船幼儿园   点击量:
 

科研论文: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能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幼儿社会化情感等。角色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表明,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角色游戏提供了物质条件,还增加了游戏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加强了游戏规则。

    由于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性思维强、随意性强,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片面、不完整等特点造成了教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时的不易。因此,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幼儿游戏时的实际现象,现作如下粗浅的分析。

一、材料投放应适时、适量

(一)适时投放,保持积极主动性

    小班幼儿游戏随意性强、角色意识差,不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时有发生的现象,为了保持幼儿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材料投放的适时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激起幼儿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帮助幼儿将游戏开展得更深入。这些材料中包括一些半成品的和现成品的。

1.半成品材料的适时投放

    开学已有一个多月,幼儿对角色游戏已有一定认识,部分能力强的幼儿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如“华润超市”里,文文营业员正大声地吆喝着:“谁要来买东西?好吃的东西啊!”小奕营业员也有礼貌地问:“请问你要买什么?”……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架势。但毕竟是小班幼儿,注意力极易分散,工作人员到处“窜”的现象在各游戏区时有发生。同样在“华润超市”,怡怡、小恩等营业员,前一秒还神气地站在柜台前,后一秒却早已不见踪影。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另一方面是游戏材料不受幼儿喜爱引起的,这部分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幼儿对超市里一成不变的游戏材料失去了兴趣,此时,便可以让一些半成品材料成为吸引幼儿兴趣的“良方”。

    发现问题后,我们适时在美工活动“彩虹饼干”后将“橡皮泥”、“面粉团”、“彩虹糖”、“彩纸”等半成品材料投放在“超市加工厂”中,幼儿对超市的兴趣大增,纷纷跑来加工“糖果”、“饼干”,她们做了一盘又一盘的“饼干”、一盒又一盒的“糖果”,自始至终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性、耐性都得到了一定锻炼,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们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

2.现成品材料的适时投放

    除了一些半成品材料外,还有一些现成品材料的投放也能帮助幼儿保持他们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

    如在“娃娃家”中,孩子们重复玩着厨房的“锅碗瓢盆”,部分幼儿失去了对它们的积极性,开始不断往外跑,从而也丢失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在一次游戏中,我偶然发现爸爸妈妈急匆匆地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到家后,“妈妈”又迅速脱去孩子的“裤子”,边脱边嘀咕:“以后不能再小便在身上啦!”游戏讲评时,我特意请“爸爸妈妈”来介绍一下这件事情,“妈妈”介绍了自己的行为后,她表示:“宝宝衣服太少了,下次要去帮宝宝买几件衣服!”我顿时想到:有纽扣的娃娃衣服和衣架可以及时投放在娃娃家了,因为现在部分孩子的游戏积极性已经从“物品”转向“娃娃”,通过真实的小衣服和衣架这些现成品的投放可以让幼儿为娃娃换换衣服(解、扣纽扣)、晾晾衣服,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动手等自理能力,还使幼儿对“娃娃”的游戏积极性更深入,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更丰富。

(二)适量投放,保证规范操作性

    为了吸引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往往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虽然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很浓厚,但经常导致游戏区杂乱无章、游戏常规不易建立等现象。开学初,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最后在掌握“适量投放”的原则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更规范有序,幼儿的游戏常规也更好了。下面就以“超市”和“娃娃家”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适量投放前后的不同体会。

1.“超市”材料的适量投放

    开学初,在准备幼儿的游戏材料时,没有细想就把所有“超市”物品(包括塑料仿制品和教师自制物品)都搬了出来,满满两货架。第一次游戏时,它们也确实起到了吸引幼儿游戏兴趣的作用,但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慢慢地反映出了许多因“商品”太多而产生的麻烦:(1)材料太多不便于幼儿整理,幼儿也不会整理,导致游戏区混乱,常此以往会养成幼儿不爱整理、不善整理的坏习惯。(2)幼儿对超市的兴趣都在“把玩商品”上,导致本应在交往、交流上有一定转变时,孩子们仍不停地玩着各种“商品”,阻碍了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于是,我们重新商定“超市”的游戏材料,哪些该撤?哪些暂留?最后陈现在两个货架上的只有两大类,一共十小篮,一类水果,五小篮,均为塑料仿制品;一类水果,五小篮,均为教师自制品。这样分别放置在两个货架上后,不仅看上去更整齐,还更便于幼儿整理。整理、摆放等游戏操作性也得到进一步地规范。

2.“娃娃家”材料的适量投放

    开展“娃娃家”游戏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开学初,为了让幼儿“在家”有事可做,我们不仅提供了“锅碗瓢盆”、“刀叉筷”,还自制了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等材料投放其中,孩子们完全被琳琅满目的材料吸引住了,每次游戏都一窝蜂地往“娃娃家”挤,每次游戏的结果都是桌上、地上、锅里、碗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物品,一些自制材料也濒临毁灭。这些都是游戏材料过多导致的。小班幼儿游戏能力弱,整理摆放意识差,一下子与那么多游戏材料互动,他们肯定不能正确规范地操作。于是,我们也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遵从“适量投放材料”的原则,把自制的材料收起来,通过减少游戏材料,让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常规更熟悉。

二、材料投放应逐步、有序

(一)逐步投放,丰富游戏内容

    在掌握“适量投放材料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教师应进行逐步地再次投放材料,让幼儿在掌握旧材料的游戏规则后与新材料互动,在逐步掌握新材料规则的同时丰富游戏内容。

1.“爆米花”材料的逐步投放

    自“爆米花”在我们班诞生后,我们首先投放的是一只“爆米花”机器、一把勺子和几只盛爆米花的杯子。工作人员就在“舀”、“盛”、“卖”中游戏着。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爆米花消耗量较大,需要加工厂加工,于是,在加工厂投放了一些易于搓揉的废纸片,工作人员又新增了一项加工爆米花的工作——将纸片撕小、搓揉成小纸团、放进爆米花机器。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们觉得除了吃爆米花还可以喝奶茶,接着就在爆米花边上划分了一块卖“奶茶”的区域,工作人员在卖爆米花的同时还要“经营奶茶生意”。通过对“爆米花”游戏区中材料的逐步投放,幼儿对该游戏的内容也从卖单一的“爆米花”——加工爆米花——同时经营奶茶生意,逐步地丰富起来。

2.“公交车”材料的逐步投放

    “公交车”这一游戏开设的初期,我们提供的是“公交车”、“方向盘”两种材料,随着幼儿乘公交车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们发现公交车上有前门、后门,还有一个投币箱,于是,我们将“公交车”改良,变成有前门、后门和一个投币箱的公交车,通过这一材料的丰富,司机会请顾客“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并要求“上车后投币”,幼儿在游戏时的语言、动作更丰富了。游戏后期,当乘客反应司机开快车、闯红灯等现象后,我们又投放了交警帽和红绿灯牌,让幼儿扮演“小交警”的角色,和公交车司机合作游戏,进一步规范司机的游戏规则,同时也丰富了“公交车”的游戏内容。

(二)有序投放,增强游戏规则

    幼儿游戏规则的建立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规定,收效肯定是不大的。有时通过游戏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儿在对材料不同时期的运用中,产生了不同的游戏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游戏的规则。

1.对“钱”规则渗透中材料的有序投放

    角色游戏中“钱”的运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也能使游戏内容更为丰富,但“钱”的规则很复杂,对于新入园小班幼儿来说更是不易掌握。但并不是不易掌握就不用掌握,我们可以采取对材料的有序投放,逐步解决“钱”的游戏规则。

    小班幼儿对“钱”的意识差,大部分幼儿买卖东西不用“钱”,直接拿了就走。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幼儿建立“付钱”和“收钱”的意识。我采取的方式是在“超市”投放“收银机”的方式,当营业员运用这一“机器”时肯定会要求顾客“付钱”,慢慢地,营业员和顾客就会在无意识中建立起“付钱”和“收钱”的意识了。接着是开设“中国银行”游戏区,投放不易损坏的雪花片作为“钱币”,让幼儿在使用“钱币”买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买卖”的游戏规则。但毕竟是小班幼儿,对数量概念的不强和对新材料的极度新鲜感,导致幼儿不停地“领钱”——“买东西”——“再领钱”——“再买东西”,“银行”和“超市”又混乱了起来,游戏后,我们共同商量决定:为了避免混乱,每人每次游戏最多能领5块钱。于是,我马上投放两个“银行经理”的角色牌,在一位老师和一位幼儿共同监督管理的情况下,加强幼儿“领钱”、“花钱”的游戏规则。我想: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和幼儿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投放建立关于“存钱”规则的材料,让幼儿对“钱”的规则更合理、更完善。

2.对“杯子”摆放要求中材料的有序投放

    这里的“杯子”指的是盛“爆米花”用的杯子。随着“爆米花”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材料也逐步增多,一个台面上摆放着“两只爆米花机器”、“七八只杯子”、“七八杯奶茶”,跟随而至的就是材料摆放混乱。为了帮助幼儿建立整理游戏物品的良好规则,我在“杯子”上做了“手脚”。先在台面上确定杯子摆放的最佳位置,然后用不同色纸做成和杯子底座一样大小的圆形贴在相应位置,然后在杯子上也贴上各种颜色的标记,最后在台面的圆形底座和杯身上写上18不同数量的点与数,通过对杯身丰富形状、颜色、点数等内容,幼儿摆放杯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照形状匹配、颜色匹配或数量匹配等方式,既规范了幼儿整理摆放杯子的要求,还从中增强了对形状、颜色、数量的认识,真是一举多得。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幼儿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关于游戏材料的投放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老师对游戏材料投放的研究,幼儿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快乐体验、认知发展和能力提高,让幼儿充分利用游戏材料,使它们真正成为幼儿游戏的“好朋友”。

分享到: